每一个太极拳练习者都不可不知的几件事
练太极拳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要练的问题。至少要了解两个方面:了解太极拳,了解自己。
概括地说,太极拳是一种调节气血、调动人体潜能、攻防兼备的内家拳。其功用是动中求静,激发真气,以柔克刚。
也就是说,练这种拳,第一位的是强身健体,其次才是防身自卫。健身是本,防身是末。为健身者可练,为防身者也可练。
太极拳什么人都能练,但不是什么人都能练好。
至少有四种人练起来会比较困难:一是好动不好静的人,二是争强好胜的人,三是私欲心强的人,四是善于巧取方便的人。
这四种人有一共同点,就是心不安。心不安是练太极拳的致命弱点,即使练,也不会出什么大的效果。当然,人的心性是可以改变的,如果通过练拳,生理、心理、都有所改变,那就再好不过了。
练太极拳还要明白太极拳在强身和攻防中的作用。
一般人都知道,呼吸呼吸新鲜空气,活动活动筋骨,有益于身体健康。但练太极拳对人体的作用远非如此而已,它要舒展的不仅仅是筋骨,而是人身的“司令部”和“嫡系部队”,那是人的“心胸”和“气血”。
长期进行太极拳运动,会非常有效地调整身体机能的平衡,从根本上强化各器官的功能,增强免疫力,在身体的深层完成减耗增益,促使年轻者永葆青春,年老者延年益寿。
说到攻防作用,多数练拳的人都喜欢研究招数,研究劲路,这些不是不可研究,而是不可太执着。
中国的拳种数不胜数,各有各的路数,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,就是强化应变能力。最高境界就是使应变能力达到神化的程度。招法仅仅是就强者对弱者而言、老师对学生而言,若是两强相遇,什么招法都派不上用场,成败都在瞬间的应变。
如果承认这一道理,我就敢说,太极拳是锻炼人的应变能力的最优秀的拳种,它走的是一条捷径。因为它的每一项要求都是从人的精气神入手,调动的是潜能,呈现的是一种自然应变能力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真功夫,真功夫的作用在逻辑上通常是不好解释的。
练太极拳还得要了解太极拳的特点及与其他拳种的异同。
一般人都认为,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慢,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太极拳要解决的和其他拳种一样,都是一个速度问题,只是在练法不同而已。不讲究速度的拳种注定是要挨打的。只不过,太极拳讲究的速度比其他拳种巧妙得多,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在接手时要求后发先至,一是在粘黏连随中有触而发。
前一种情况,尽管出手在后,效果必须抡在前面;后一种情况,速度快在距离等于零上。
这种要求是很高的,没有意在人先的功夫,没有触而有感、感而能发的功夫,这两个要求都难以达到。这些功夫都来之于太极拳的要领。太极拳的要领很多,但最基本的只有三项,那就是心静、体松、周身协调。
可以说,这就是太极拳的基本功,既是健身的精髓,又是防身的根基。
吃透要领,怎样练太极拳就显而易知了。
☞ 首先要解决心静的问题
练拳之前必须先静身心,既要放下昨天的所作所为,又要推开今天的种种负担,还要不理会明天的阳光风雨,把心收在当下,站住身,定住神。能做到这一步,可谓练拳有门。其实,平心静气这一要领不仅在练拳前要做到,而且贯穿到练拳的整个过程,进而还要待续到练拳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去。只要心静,气自顺,神自安。
☞ 其次是要做到体松
练拳时,不管是练套路还是推手,身体的肌肉,关节都要松下来,只有松下来周身才会在运动中气血畅通。松者,沉也。此沉又含气沉和意沉。气沉贯全身,意沉通关节。做任何一个动作,不管是横行、斜行还是上行,都要有松沉意。松静是没有止境的,随着功夫的不同,对松静的感觉和体认不一样,一分功夫一分松静,功夫的深浅决定于松静的程度。
☞ 第三是要周身协调,动静自然
从攻防角度讲,前两个要领是手段,第三个要领是目的。松也好,静也好,练拳推手,都是为了周身协调。上触下知,左触右知,一触周身都知,无突兀,无缺陷,碰到哪里都有弹性反应。这要分两个层次,一是走拳架时做到周身协调,二是与外力接手时仍旧周身协调。不管外力来势如何,我都保持顺势。这要靠一个“活”字,活中求稳,稳中求顺。
多数拳种都讲究下盘稳,脚下生根,太极拳也不例外,但它更讲究劲路的活。因为它是以小力胜大力,如过于求脚下生根,难免落于较力,只有活起来才处处显现生机。
太极拳前辈曾说:“一动无有不动”。就是说,一个很微小的动作,都是周身运动的结果。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。实践证明,只有练到这种程度,才算周身协调。达到纯熟,就会应变灵活,或化或发都出整劲。练时由动得静,用时由静极生动,或动或静皆出自然。
学拳重在练,理论上的明了是为了不走弯路。人的精力有限,寿命有限,走上几年弯路很可惜。就太极拳理论而言,原则性的要求好说,而练好、练到位、练到家绝非易事。
除上述基本要领外,从体到用还需要把握三种运动状态。
☞ 运动如抽丝
太极拳的这种劲路是独一无二的。其他拳种都讲究迅捷威猛,从体到用是统一的。而太极拳的劲路,体和用是分开的,两码事。在练拳时,要通过腰的旋转,带动四肢旋转,继而带动周身各部关节的旋转,在这种周身螺旋转动中,使劲力慢慢抽出,轻轻运送。这就是该拳所特有的“缠法”。
缠法在体和用中都是举足轻重的。劲力的缠绕,在自身牵一发而动全身,既扩大了身体的活动范围,又促进了神经系统的感应。在外用上,不但能缓解和束缚外力的能量,而且通过杠杆原理,小力能产生大能量。这种“运劲如抽丝”的练法还有它的大体大用。当你能驾驭全身,使劲力抽丝般地运来运去时,必然是真心安住,身体的丝丝变化都能心领神会。
如此久而久之,自然能激发起你的真意真气真神,一旦达到真意风发、真气充盈、真神贯注时,体内潜能就会得到极大的调动,这是练习太极拳的最终目的。
潜能调动越透彻,太极功夫越深。
就劲力而言,潜能发挥得好,其劲力得机将是爆炸式的释放。这种劲力,用行话说叫内力,没有初速和末速之分,其主要表现方式是“抖”,不好防,不易化,轻不得败势,重则内伤。
而那些靠速度和质量练就的劲力,行话叫外力,可以发挥很大的威力,但必须在一定的距离内同时还要达到相应的速度,这就易于给对方留下漏洞而被破解,被击中处一般都是外伤。
但是,如若练太极拳不得要领,体内潜能无一激发,你的劲力将不伦不类,释放出来的力量,内示无威,外显不猛,尽露所短,一无所长。
☞ 行架如禅定
凡练太极拳的人都在行架,也就是练习套路,但成色大不一样。
门派的差异大都在套路的结构编排和四肢的运行变化上,但要领是一样的,都是松静自然。就因为对松静自然的理解和感知不一样,其深度和效果大不一样。
初练是熟悉阶段,套路要熟练,手脚要到位,圈要划圆。到运行自如时,便进入磨练阶段。这时的重点是在松静自然上下功夫。一招一式都要寻求松沉的感觉,在静中放松,从松中保静,进而以静养神。
人是神气合一的,神旺自然气足。这是一个相当长的阶段,而出偏差也大都在这一阶段。偏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:
第一是因各关节松不透,气沉不下来。浮气沉不下来,真气永远不会升腾;
第二是心神不静。套路越熟,杂念越多。有时心稍一得静,恰又成为思考某一问题的大好时机,一路拳架练下来,思绪纷飞,等于白练。这样直去,功效自然就会停滞;
第三是求功心切,刻意创新。老是想练一天有天的成效,不见成效时,就怀疑这种练法有问题,四方打探,心求巧智,杂七杂八的感受加杂七杂八的练法,越出了太极拳的轨迹。如真能老老实实地按照松静自然的要领一天天的练下来,不出十年,就能感受到体内真气运行的气机。静则气生,动则气行,达到这种程度,就太极功夫而言,才可说入门。
实实在在地说,入门前玩的是筋骨,入门后玩的是真气,太极拳的真功夫是从玩气开始的。
这时的拳架走起来和前两个阶段大不一样。
从外形看,不拘泥于一招一式,不讲究圈大圈小,神气充盈,动作自如,一遍拳练下来,如同讲了一个故事,好比写了一篇文章。
从内涵分析,气随体动,体因气行二者难分因果。这时,心念收敛,不在拳外,不在拳内,而时时在练拳者心室之中,念念都感知自己在练拳。这就如同禅修者的禅定状态。
太极拳本是道家功法,用佛家的境界描述似乎是有点不伦不类,其实,如果一直注意用意念引领的话,是永远不会得真静的。只有长期在这种似乎禅定的状态下行拳走架,生理才会发生变化,养生才有实际效果,潜能才会充分调动。
☞ 操拳如织网
这是就太极拳在攻防方面的实用而言。在这方面,我只有推手练习,没有实战经验。我从理念认为,推手也好,技击也好,只有充分发挥太极拳的特长,太极功夫才算派上用场。既然推手练的是粘黏连随,那么在技击攻防中也必然要充分运用,否则,太极拳的优势就丢了。
实际上,以柔克刚就是靠粘黏连随来实现的。形象地说,在推手或实际攻防中,不管来力多大,来力多快,与我力一接触就好比碰上了一张网,进退不得自如,英雄无用武之地。达到这种程度需要做到三点:
第一,接手必须把外力截住;
第二,接手后必须把外力缠住,就是说,使攻进来的外力欲进无路,欲退难脱;
第三,卦其下盘,逼其落于被势,我便能以小力胜大力。
能达到这三种效果,自身需具备五个先决条件:
-
一要反应敏捷,达到意在人先的程度;
-
二要有极强极快的平衡能力,不管进还是退都能时时稳住自己;
-
三要步法变换快、跟得紧,在时时稳住自己的同时,还要时时控制对方;
-
四要能处处体现劲路的阴阳,退中有进,让中有取,化中有逼;
-
五要周身都有弹性,收得住,放得开,既要有凝聚力,又要有爆发力;
除具备这五种自身素质条件外,还须具备太极拳所独有的心理素质:兼容训化。
对任何外力都不起对抗心,能收入我的网内,我的网足以容得下外力的任意挣扎,对方不是被制服而是被驯服,我无败人之心,而犯者自败。此乃太极拳独有的威力,这种威力充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在中国传统拳法中,相比而言,太极拳是比较高深的,因为它不仅是惟一的一个注重以柔克刚、以小力胜大力的拳种,而且又是惟一的一个以养生为主的拳种。
它的作用,古人描绘得神乎其神,信不信悉听尊便。我认为,信没什么坏处,不信也没有什么好处。至于今人那更是怎么评论的都有,怎么练习的都有,是冷是热都是自己的感受,没有必要统一思想,也没有争论的必要。
以上看法权作闲聊,信不信悉听尊便,之所以形成文字,只是把自己的心得记述下来而已。今后说不定还有需要更改的地方。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不断变换,人的思想和感受也都在变换,这就是生活。练拳也是生活。
<完>
全部评论 |
共0页 第1页★ 首页 ★ 上一页 下一页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