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的意义并不是活着而是真实

编辑:时尚魅族网 2015/10/15 9:11:09

最近坊间流行着一句非常“走心”的话,叫做——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


是呀,生命是如此的宝贵,生命的历程又是如此的迷人,而现实却是这样的残酷,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的,好好的活着呢?

然而这其中有一个逻辑上的错误,那就是把结果说成了目标——活着只是生命到今天为止的结果,却不是生命向明日而行的目标。


因为,如果我们仅仅把活着,活着说活下去视为生命的目标,目的,乃至意义之所在的话,那么,我们如何去区分一个有灵魂的生命,和一个没有灵魂的生命?如何去区分一个有思想能力的生命,和一个没有思想能力的生命?我们有将如何去安顿我们因为具有思想的能力,而拥有的灵魂呢?

俗话说,有因必有果,有果也必有因,任何事情的出现,有尤其内在的渊源。事实上,这句如此走心的话语,不过是由另外两句在中国的大地上流传更加久远的“名言”,“常识”,“真理”延伸发展而来的,与时俱进的结论罢了。


这两句话就是:

第一句,人应当适应社会;

第二句,人要学会做人。

相信,如今仍旧健在的中国人,都对这两句话无比熟悉。无论有多少人,曾经或者正在将其视为天经地义的真理,都改变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。那就是——


在这两句话背后隐藏的,始终是无能与卑贱;

无论这两句话,在什么时候,从什么人口中发出的时候,与它们一同飘散在空气中的,始终都是无能与卑贱的气息。

而加在这两者(无能与卑贱)之间的,就是一颗不安分的,不敢直面现实的,极端鄙视自身的小人之心——


因为无能而缺乏精彩,却又不甘心平淡,于是就只能通过卑贱,去用自己的尊严与人格,换取一口更好的“吃喝”,或者一缕来自另外一个同样卑贱的人的眼中的艳羡的目光。

这样的人,无论他在现实中,拥有如何闪亮的头衔,拥有如何精美豪华的物质资源,他的灵魂——也就是他的心灵,都始终战战兢兢,哆哆嗦嗦的站在,甚至是跪在一个叫做“社会”的大佬可能经过的路边,头也不敢抬的伸出双手,期盼着这位大佬在路过时,会有所赏赐。为了掩饰这种因为无能而不得已的卑贱,所以,他们只要一有空,就会对着他们遇见的每一个人说:


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,就必须要适应这个社会,不能等着社会来适应你——其实就是在说要无耻于卑贱

人既然要和人相处,就必须要学会做人——其实就是在说要学会如何去讨人欢心

在其看似的好心背后,其实不过是在希望通过对周围人的同化,而缓解其灵魂深处的羞愧而潜意识的驱动下,进行的说教罢了。当然,你也可以把这视为他们灵魂发出的呻吟。


然而,令人感到遗憾的是:

一方面,所谓的“无能”是一个相对概念。

就像庄子说的——


因其所大而大之,则万物莫不大;因其所小而小之,则万物莫不小。

无论一个人的才智如何,只要是想去求取本分之外的利益,那么他的才智都是不足的。


所以,怀揣着一颗不安分的小人之心的人,终其一生都将浸泡在“无能”的阴影中,都将浸泡在因为欲得而不能的痛苦,以及虽有所得,但却一则嫌少,二则怕失的焦虑中。


只能靠更进一步的卑贱,更加全面彻底的,也就是俗称的更加没有底线的出卖自己,来换取一点能够让灵魂因为物质的瞬间极度满足而稍有释然的“药剂”罢了。

另一方面,最经常,也是最喜欢说这些让人逐渐的走上卑贱之路,并且一步步走向更加深度的卑贱之中的话语的,不是别人,而正是那些为人父母,为人师长的人。


所以,自从这一两句话成为社会的流行语,成为教育者的通识的时候开始,很遗憾,我们的教育就不再是在教人如何成为一个,昂首挺立于天地之间,视天下为己任的君子。而是在量产虚假的,卑贱的,随时可以用自己的灵魂去做交易的小人。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大概是能够进行完整的逻辑思维的时候吧,我就对这两句话中混乱的逻辑感到迷茫。就坚定的认为,我绝对不要这样的活着。如果有人告诉我,从明天开始,我的生命将只能这样的度过,那么我宁愿今天就结束它……


然而,作为一种群居动物,不同于大多数注定是一种纠结。好在回来看了《中庸》,从此释怀。

因为,生命的真谛不过就是《中庸》开篇的那三句话——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

简而言之,就是就是真诚而真实的活着。所以,《中庸》全篇渐行渐进归结为一个“诚”字——

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。

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。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。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

一个至诚的人,一个真诚而真实的活着的人,他的生命是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,是相互促进的。


所以,根本必要去讨论人与社会谁适应谁的问题。


因为,那种认为人必须适应社会的观点,其实是以人与社会在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的观点为基础,推导出来的,作为少数的个体的人,必须顺从于作为多数,作为整体的社会的结论。


然而,事实上,社会不过是人的集合体,所以,人对于社会来说是伟大的缔造者,而不是卑微的顺服者。


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,是由今天乃至未来的人们,怀着什么样的心态,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缔造它所决定的。

所以,只要每一个人都能够真诚而真实的活着——并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,惊天动地的大事,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快的变得清澈祥和起来。

相反的,那种因为现实社会太残酷,而就放弃自身的尊严,屈从于它的残酷的人,无论其所持理由多么的无奈和动人,其行为的结果,都只能是进一步的败坏这个社会,进一步的加重的它的残酷。都不是在“赞天地之化育”,而是在进一步的破坏天地的化育。


由于,每个人的生命,都是自天地化育而来,而且随天地的化育而行。所以,当天地化育的自然和谐被破坏的时候,我们的生命也必然受到相应的伤害。


所以,

希望通过适应社会而活着的人,其实就是在败坏这个社会,就是在伤害自己的生命。


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活着的人,其实就是在为了活着,而让自己不能真实的活着;为了维持肉体的存在,而亲手杀死自己的灵魂。

所以,生命的意义并不是活着而是真实——

静下心来,通过感悟与实践,尽最大可能的去了解和释放自己的“天命之性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欣赏自己生命的美丽,享受与万物相谐的快乐。

这原本是一件最简单的事情,之所以在绝大多数人那里却并不容易。因为他们要面对现实的压迫与诱惑。《论语》中的一句话,颇可为此做注:

子曰:衣敝韫袍,与衣狐貉者立,而不耻者,其由也与?不祈不求,何用不臧。

子路终身诵之。

子曰:是道也,何足以臧?

孔子说在他认识的人里面,能够穿着破旧的衣服,和穿着大牌奢侈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愧的,就只有子路一个人(看来就连因为“箪食瓢饮”而被千古传诵的颜渊也做不到)。就充分说明了,绝大多数人的确是很难承受现实的压迫与诱惑的。

换句话说,以适应社会为名,为了活着而活着,是有现实的好处的。反之,要让人真实的活着,也必须有相应的利益。

这个利益就是“不祈不求,何用不臧”。意思是说,内心不嫉妒不苛求,怎么会不好呢?怎么会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呢?

用今天的话说就是,从此不用看着别人的眼色,对自己的脚步

反之,如果自己的脚步,需要由人家的眼色来决定,怎么证明这样走出的来人生之路,是属于自己的?有怎么证明,这样连“双脚”都不属于自己的生命,它是活着的?

 

作者: 朱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