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家不读书
随着全传媒时代的到来,各种视觉终端的东西都在做抢夺战,阅读也变得五花八门。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坐下来安静阅读?我们不得而知,按照一些社会机构做的阅读调查,中国人一年的阅读量排在全世界的后面。我想,这大概不假,仅仅从我有所了解到的艺术界就能看到一面。艺术家不爱阅读似乎也不是一个什么秘密了。整个中国搞艺术的没多少人读书,广东的艺术界也好不到哪里去。多年前采访一些在全国获得舞蹈大奖的舞蹈家,去过他们家,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找不到书房,如果有书架也只是零散的摆几本舞蹈理论书。
但问题是,现在没有多少艺术家愿意去读书,他们视时间为金钱,视阅读为畏途。像郑板桥、丰子恺、黄永玉等把读书、写作、画画视为一生志业的太少了。而当代中国像梵高这样,绘画和文章都一流的几乎绝迹。绘画除了技术,它还是别的。今天,我们常常谈当代艺术,普遍认为:顿悟的、活性的、动态的、觉察到的是其特征。其实,“当代”概念最核心的东西是一个艺术家的思想能力。没有思想能力,一切艺术最终都会灰飞烟灭。没有思想力也就谈不少表现力,更没有对前人艺术的终结和超越。思想能力的来源有多种途径,但阅读经典,接受新鲜的智慧,从人类的文明中得到启发是不可缺少的。
很多艺术家靠自己的天分和灵性去创作,或以策略性去画画,但仅有的一点才情很快就会被用完。在我接触到的艺术家当中,有些艺术家都不知道如何给自己的作品命名,去写一个创作谈就艰难了。这一切缘于一个传统,考美术、声乐、舞蹈、杂技等艺术类的都重视专业分数,文化分数只要及格就行。一位美院的老师说,很多搞艺术的,他们的知识都是在高考前那段时间死记硬背下来的,因为在大学里,学习专业技能几乎成为唯一,其他文化只要能应付过去就行,更多时候大家是在混日子。我们的教育从来不注重在中文上的阅读和表达,就更谈不上思想的衍生力了。目前的状态是,几乎所有搞艺术的都是院校培养出来,从民间野生出来的艺术家就像寒门弟子考上名校一样,已十分鲜见。很多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背景都大同小异,所以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是拉开距离的一个途径之一。没有思想能力,最终会被比下去。阅读或自我教育是一个艺术家一生的事情,它是一种文化的自醒和人格的自觉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艺术家需要补上阅读这一课。